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 该院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有职工58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院训

团结、学习、求实、创新。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凝聚各方力量,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保证。

学习,是指要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验等途径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使人进步。

求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的科研态度,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创新,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兼容并包,彰显中医特色,不断推陈出新。

 

院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徽呈圆形,主色调为绿色,象征着自然、和谐、健康和生机,标志最中间是一个装有药草的葫芦,表明科学院是以“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机构,有着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更有“悬壶济世”之意,表明了科学院“救死扶伤”“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葫芦与外面的环形结构构成一个“中”字,即代表着“中国”,又代表着“中医”,再一次点明了科学院作为中国中医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突出地位。标志上方是科学院的全称,下方是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

 

研究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资源保护、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2015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开班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是研修班的主要支撑单位之一。该次研修班面向全国共招收了48名从事中药资源普查相关工作人员,聘请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两院院士、中国国内知名中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教学团队。

医疗诊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有6家医疗机构,其中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含南区)、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针灸医院、门诊部两所医疗机构,全院有开放病床2704张。2014年,科学院各医疗机构门急诊量达860.66万人次,出院人数66240人次,医疗业务总收入46.69亿元。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医疗机构在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糖尿病、血液病、骨伤科、眼科等各科疾病以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厚经验和独特疗效。

 

重点专科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重点专科共计1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重点专科43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项目11项,共完成中医优势病种项目10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