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力度持续加大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立业之本。2022年,受国内外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对此,金融靠前发力、强化跨周期调节,着力稳定融资总量,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着力稳定融资总量

2022年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1月至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1月至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与此同时,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3万亿元;授信户数近5400万户,是2017年末的4倍;9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

成绩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受国内外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反映到金融领域,困难突出表现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今年4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8231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7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042亿元,金融数据出现短期波动。

面对困难,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今年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理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具体到金融政策,会议决定,将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等。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金融业主动作为、靠前发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2022年,我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上缴结存利润9000亿元,合理增加流动性供给;12月5日,央行再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另一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增强责任担当,发挥“头雁”作用。今年6月份,中国工商银行发布“信贷进万企、助力稳大盘”行动方案,提出了“融资支持再加力、让利力度再加大、服务提升再加劲”三方面重点举措。“对合理融资需求,应贷尽贷、快贷早贷。”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表示,对制造业、科创、绿色、基础设施、粮食安全、能源保供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民营小微、外贸外资等重点客群,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持续给予精准帮扶,全力支持复工复产、稳链保链。

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2022年,我国金融力量投向在结构上也不断优化,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获得了大力支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领域,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撑;二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受困行业企业,为助企纾困提供支持;三是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领域,为结构转型提供动力;四是房地产市场,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助力。

今年以来,为了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人民银行出台了多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加上2021年四季度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目前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已经比较丰富和完善。

“稳健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央行行长易纲在日前举行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聚焦供给侧结构性的堵点、难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自今年二季度起,央行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

易纲表示,结构性工具可分为长期性工具、阶段性工具两种。其中,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是长期性工具,目前余额是2.5万亿元。“近年来,我们创设了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工具,这些都是阶段性工具,目前余额约3万亿元。”易纲说,这些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在达到预期目标后可以有序退出,实现“有进有退”。

除了以上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是今年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显性化,引发市场避险情绪上升,一定程度上误伤了部分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引导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1月份,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与多家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先后受理3家民营房企的储架式注册发行;中国证监会宣布,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条措施。

展望明年,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有望得到更大力度支持。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力促综合成本下降

既要让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也要让其感受到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今年以来,金融业从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主动减费让利三方面入手,力促综合融资成本降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尽管出现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待挖掘的有效信贷需求。也就是说,企业需要贷款,但受制于经营困难、利润下滑,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价格更加敏感,“贵”的钱借不起、不敢用。这时,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激发潜在融资需求,稳定预期和信心。

对此,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能够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今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经历3次下行,截至12月20日已降至4.3%。近年来,央行建立、健全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形成了通过市场利率和央行引导影响LPR,再影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明显提高。

“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新发放的公司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28个BP,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60个BP,均高于同期LPR降幅。”据廖林介绍,通过引导资金成本回落,把负债端收益让渡给实体经济,可以切实降低企业经营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央行12月5日降准0.25个百分点,这将为金融机构每年降低资金成本约56亿元。接下来,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实体经济的综合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行。

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主体的还款压力。不少商业银行今年通过完善综合融资服务方案等创新办法,全力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经营成本。

另外,银行主动减费让利,让出真金白银。今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主动减免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开户手续费、账户服务费、转账汇款手续费等费用,并承担了部分抵押物保险费、评估费、抵押登记费等,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记者 郭子源)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杨鹤